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重大决策部署。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统一高效审计监督体系,实现全覆盖。《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进一步提出了“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笔者以县区财政“大审计”为切入点,阐述基层审计机关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针对问题和短板,全面提高财政审计工作效率,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推进审计管理体质改革。
预算执行审计应全面掌握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对财政支出进行分析,同时关注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效益问题,以达到为领导宏观决策服务目的。而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审计机关对财政部门、地税部门等进行审计,审计财政资金是否及时、足额拨付,是否存在挤占挪用情况,注重财政资金合规性审计,对预算编制情况、资金的规范使用和效益情况给予的关注还不够。在审计组织管理方面,县级预算执行审计站位不够高、目标不明确、审计方案针对性不强,缺少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单兵作战”力量薄弱。县区审计机关一般以单一的小组为单元,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容易造成效率不高和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象,从而不能发挥团体作战的优势。
(二)信息不共享。县区审计机关各审计组之间信息不共享、协作难、延伸难,同类型审计任务发现的问题和情况不能及时沟通,还未形成审计“一盘棋”工作格局。
(三)管理机制不健全。审计项目管理机制不科学,从审前调查、制定审计方案到现场审计,同类型审计各组没有形成共同目标任务,审计人员观念陈旧、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构建以财政管理审计为核心,以政府预算为纽带,统筹审计资源,有机结合不同审计类型的县区财政“大审计”模式。构建信息化指挥平台,合理制定审计发展规划和审计年度计划,围绕全部财政资金,以县级预算执行审计为载体,将所有审计项目纳入“一盘棋”通盘考虑,合理安排审计项目和审计资源,形成主次分明,既单独立项、又相互联系,统分结合的县区财政“大审计”格局。
(二)按照“统一组织、集中进点,先上后下,全面覆盖,共性延伸、个性拓展,数据共享、模式创新”的原则,探索审计组织方式,优化管理体制,从而达到高质高效开展财政审计的目的。
一是建立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成立财政综合审计组,负责制定审计目标和分配审计任务,明确分工,担负项目的组织协调工作;负责根据审计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审计任务,促进各组之间的信息沟通;组建审计数据分析团队,培养切实掌握数据挖掘技术、联网审计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信息化审计技术的数据分析人才,有效对审计质量和审计进度进行控制,促进审计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及时建立被审对象数据库,注重数据库的及时更新。优化审计计划制定程序,探索涵盖短期、中期、长期在内的多层次审计工作计划体系,有步骤、有重点实现审计全覆盖要求。
三是精心制定审计方案。适当调整审前调查机制,在年度工作计划发布后,提前开展审前调查,利用被审对象数据库信息,总结历年审计经验,掌握审计重点。撰写情况清楚、重点明确、思路清晰的审前调查报告和审计实施方案,使审计人员进点后能迅速进入角色,做到有的放矢。
四是制定财政“大审计”项目组织管理办法,建立完善从年初计划安排到审前调查,再到制定方案、现场实施审计,建立流程式管理模式,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形成信息共享、业务互通、多点联动的审计方式,做到统一组织实施、统一计划方案、统一质量要求、统一定性处理,最大限度地发挥预算执行审计的整体效应;建立绩效评估机制,按照承担审计工作任务量、审计报告质量、数据上报质量等综合评定,并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鼓励审计人员掌握新技术、新知识,优化审计队伍知识结构。
总之,在县区财政“大审计”中,我们应不断完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明确审计目标,提高站位,优化审计资源,打破现有县区财政审计模式视野窄、覆盖面小、程度浅的壁垒,加快建设县级审计机关财政审计数据库、健全完善组织管理办法和制度,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基层审计机关监督作用,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供稿:景泰县审计局 徐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