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春节 传统年画飘出浓浓中国“年味儿”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官网 | 编辑:县文体广局 | 日期:2018-03-02 | 阅读: 119
年画,是中国的古老传统文化;过年贴年画,是中国人的传统年俗。
每当家家户户欢欢喜喜地在门窗、墙壁贴上年画,祈求来年家宅平安、风调雨顺,一股浓浓的中国年味儿便扑面而来。
在浓浓的年味儿中,对于中国人来说,年画就不只是一幅画,还是承载着追梦的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图腾、幸福之舟。
贴起年画,才算过年
腊月二十九下午,古城苏州阳光和煦。家住定慧寺巷社区的廉家英老人与老伴儿一起,忙碌着张贴桃花坞木版年画。廉阿姨说:“结婚近50年,年年如此。仿佛只有拿起糨糊、剪刀,贴起桃花坞年画,才算过年。”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起源于明代,迄今已有350多年历史。由于刻板工整细腻、装饰效果浓郁,在群众中广泛流传。2006年,桃花坞木版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935年出生于苏州桃花坞的房志达,14岁进入当时生意最好的王荣兴年画铺做学徒。“当时年画生意好啊,做年画的人从鸡叫干到深夜。”
如今正值新年,房志达还是不停不休,坚守在苏州工艺美院的一间教室里,一站就是一天。“我见证了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起起伏伏,桃花坞年画也见证了我人生的起起落落。”房志达说。
为保护和传承桃花坞年画工艺,2001年,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划转到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以校企合作的“桃花坞模式”培养年画传承人,在全国工艺美术高等院校中开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先河,如今已形成四代共8位传人的传承格局。早已到退休年龄的房志达被返聘到学校,手把手带起学徒,身手相传。
新笔调、新元素、新年画
有着60多年历史的陕西长安淙栩木版年画,随着第三代传承人邹笛的改革创新越发受到市场欢迎。
邹笛的父亲邹宗绪是国家一级美术师,他汲取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并以新颖的笔调和符合新时代的元素,创作出独具一格的新年画——淙栩年画。
与普遍取材于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的年画作品不同,从创立之初淙栩木版年画就更加注重反映新时代面貌,贴近日常生活。作品多以喜庆丰收为主题,加以人物、动物、花卉和农作物作为素材,大胆使用淡蓝、淡绿、赭石、灰色和假金色,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多彩,突出丰收喜庆气氛、寓意美好生活。
肩负传承与创新的责任和使命,邹笛用父亲多幅作品完成了《大吉大利》新年画的制作和印制,深受专家学者的肯定和鼓励,并开发出年画木刻挂板、抱枕、丝巾、钱包、本子等上百种年画文创产品,得到公众的喜爱。
处处好年画,装点新一年
生于年画世家的王星儒是四川绵竹年龄最长的年画艺人,他十一岁便跟着父亲王天保学习年画制作,如今96岁的他一直坚持绘画和创作。王星儒介绍,绵竹人都喜欢年画,善于制作年画,“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
绵竹街头处处装点着年画。“这一幅幅年画真漂亮,还是绵竹最有年味。”刚刚从银川打工回来的陈代蓉说,绵竹城在年画的映衬下,过年的味道更浓了。
正在举办的第十七届绵竹年画节从小年到正月十五为期半个多月,汇聚了新春巡游、年画展销、年画村灯光节和油纸伞节等丰富多彩的惠民活动。
长年在外地打工的绵竹人魏勇每年都会赶在年画节开幕前回家,他说,年画节是新年的预告,红红火火的年画节一开幕就让绵竹的年味更浓了。
年画村是绵竹年画的发源地,有百年的年画制作销售传统,2008年的汶川地震让绵竹遭受重创,曾经的年画村几乎被震毁。灾后重建过后,年画村因画重生,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又展现出独特的韵味。每年春节,这里依托年画开展的乡村旅游吸引了不少周边城市的游人,绵竹年画也成为四川特色旅游商品。
古老年画,世代传承
春节临近,湖南省隆回县滩头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腊梅的年画作坊里,从四面八方赶来选购年画的客人络绎不绝,他们对今年新出的狗年生肖年画“金狗赐福”赞不绝口。
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产地在湖南省隆回滩头镇。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滩头年画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艳丽、润泽的色彩,古拙、夸张、饱满、个性化的造型方法,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
滩头年画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一张年画的生产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从手工造纸到年画成品都在一个地方生产。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专门描述了滩头年画《老鼠娶亲》,并将该画视为珍品收藏,此画大英博物馆亦有收藏。2003年,滩头年画在北京获得中国传统工艺品金奖,2006年6月,滩头木板年画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让年画以新潮的姿态走进新时代
13日上午,佛山市禅城区一条狭窄的巷子里,冯氏世家佛山木版年画店迎来了三名专程从北京过来拜访的游客。冯炳棠的女弟子刘钟萍接待了他们。
刘钟萍带着三年级的小学生刘依易亲手体验制作了木版年画的过程。用刷子将墨均匀刷在木版上,盖上红纸,再用另一个刷子刷红纸。刘依易按照指导将红纸揭开,一个财神年画就新鲜出炉了,他拿着自己做的年画开心不已。
佛山木版年画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体现了人们驱邪纳福的愿望。佛山木版年画兴盛于清代乾嘉年间,近些年淡出历史舞台。目前佛山木版年画的传承人仅剩冯氏一家,82岁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冯炳棠是佛山如今唯一掌握木版年画全套工序的人。
刘钟萍是他的弟子之一。从导游到因兴趣成为年画的讲解员,再到被年画深深吸引、拜师学艺,刘钟萍说,从年画里,她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
刘钟萍的出现,也让这个古老的行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2016年,刘钟萍参加了清华大学举办的非遗研修班,了解了当前非遗传承发展的新方向。回到佛山后,刘钟萍开始尝试给年画赋予现代意义,让年画活起来。她利用“和合二仙”保佑家庭和睦婚姻幸福的美好寓意,举办的“脱单专场”开放日活动受到热烈追捧。
此后,刘钟萍又举办了多场年画开放日活动,“五子登科”“状元及第”就是“逢考必过”,财神是“一个亿小目标”,门神是“Hold住全场”……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解释每张年画的美好寓意,年画不再是尘封在历史里的“老古董”,而是以一种新潮的姿态重新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中。(摘编自:新华网)
上一篇:竹篮寨泥塑